7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大宗商品供应指数为108.3%,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供应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呈现上升走势。从海关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大宗商品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这些数据是否意味着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正在持续回升?
降价刺激进口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信息中,6月份,除化工类商品供应增速有所减缓外,钢铁、铁矿石、煤炭、成品油、有色金属和汽车供应量等其余品种均呈现加快态势,供应量环比分别增长10.1%、7.4%、6.3%、5.9%、10.8%和11.1%。
进口作为大宗商品供应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同样呈现不俗的表现。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铁矿砂、原油、煤、天然气、大豆、钢材、未锻轧铜及铜材等商品进口量分别增长5.1%、5.2%、16.8%、1.9%、6.8%、12%、12.4%。
大宗商品进口量为何能够实现大幅增长?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伴随“六稳”和“六保”工作的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在加快,对原材料和钢材、水泥、玻璃等商品的市场需求增加;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为采购提供了有利条件。
白明进一步分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预期下降,导致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此外,国际上的投机资本趁机做空,加上原油生产国一开始未对限产达成协议,这些因素形成合力,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从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来看,在进口的大宗商品中,除了铁矿砂均价同比上涨6.7%外,原油、煤、天然气、大豆、钢材等其余商品均价都呈下跌走势,尤其是原油、天然气、钢材均价同比分别下跌21.2%、14.7%、13.9%。
不过,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看来,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很大程度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刺激形成的市场选择,比如提前采购和增加库存。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需求也在同步增长,尤其当前受外需萎缩影响,企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有待通畅。
后期趋于稳定
“经过这段时间的回暖,我认为下半年大宗商品市场会逐步降温,最终趋于相对稳定。”白明分析,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回暖虽然有国际市场的因素,也带有一定的炒作性,随着需求端的饱和,在疫情没有及时控制和经济未能反弹的背景下,超前采购和市场炒作难以长时间持续,市场最终回归相对稳定。
目前已有这样的迹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5.2%,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
从分项指数来看,在供应指数继续上升的同时,销售指数有所回落,库存指数止跌回升。6月份大宗商品销售指数为104.1%,环比回落4.5个百分点。同时,大宗商品库存指数在连续两个月回落后出现反弹,为102.3%,环比回升4.6个百分点。
林江认为,随着中国加快扩大内需,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消费端将加快带动生产端恢复。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南方普降暴雨也会带来建设和恢复需要。这些因素都会带动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可以对稳住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提供助力。
那么,在当前大宗商品市场格局下,企业应当采取怎样的进口策略?
白明强调,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之际可以做到“三买”,即买商品、买期货、买资产:短期来看,企业可以逢低多买入,增加大宗商品商业储备,同时可以增加购买远期交货的产品;长期来看,大宗商品进口量大的企业可以在海外设立供应基地,签署长期供货协定,尽可能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企业也可以在矿山等资产缩水之际关注海外并购机会。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福建省贸促会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