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大;另一方面,银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家政、购物、养老……针对“银发经济”的创业看上去像是一片“蓝海”,让不少雄心勃勃的年轻创业者投身其中。不过,上海暖心家政服务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李尉却认为,与年轻人赛道的创业方向不同,投身银发经济创业,需要更多耐心,也需要引进新技术,打造更多新模式、新思路。李尉是银发经济创业领域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有多年的创业经验,他曾参与了某家政服务O20平台的创业,同时也是社区为老食堂经营的探索者
记者:眼下针对老年人市场开发的互联网新产品、新服务,创业成功率不高,问题出在哪里?
李尉: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银发经济创业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这一领域目前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消费需求和市场化之间、使用习惯和数字化之间、创业年龄和服务理解之间,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落差。
第一个矛盾是定位不清。老年领域的创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提供服务,以政府买单方式完成,现在的问题是不够市场化;另一种是纯商业模式,发展虽然很快,但可能已经过度市场化,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未必跟得上。这当中还会出现夸大宣传甚至误导消费者的情况,需要非常小心。
记者:说到底,还是创业者对市场的认知和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区。
李尉:创业者很容易对老年人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概念产生误读或混淆。消费能力指的是经济能力,消费意愿指的是老年人的日常诉求,至于消费习惯,则是潜意识的问题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中老年人,有消费能力,有消费意愿,缺少的是消费习惯。这恰恰是当下银发经济创业过程中的最大瓶颈——这一群体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记者:银发经济创业的市场化程度,有没有可能通过市场培育来提升?
李尉:这涉及我说的第二个矛盾——使用习惯和数字化之间的矛盾。在国内,中老年人这个群体是数字化程度相对最弱的群体,因此,银发经济的创业需要数字化,但无法通过数字化来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避免纯线上模式,试图用一个App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加强O2O的线上线下联动。换句话说,银发经济创业,仅有“互联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这看上去又涉及到了创业者自身的“认识盲区”。
李尉:针对银发经济的创业,需要对老年人市场、养老服务等有深刻的社会认知和心理认知。但事实上,目前创业的主力军都是“80后”“90后”,对为老服务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全面的理解,更缺少足够的同理心,使得创业的失败率较高。而相对来说,最有经验创业的“60后”“70后”,到了40多岁的年纪却很少有人愿意出来创业了。这三组矛盾,为银发经济创业带来了更高的门槛,这种门槛并非技术上的障碍,恰恰相反,深度研究服务产品、服务理念、服务创新的缺失或错位,才是创业面前真正的绊脚石。
记者:谈到银发经济,我注意到这几年上海街头冒出来的“钱大妈”,它的成功,似乎为银发经济的创业带来了一些启示:实体门店是核心,营销、获客都更偏重在线下完成,而运营却在线上化完成,数字化反而成为黏住中老年消费者的利器。
李尉:由于中老年消费者的数字化能力不强、消费承受力也相对有限,在银发经济创业过程中,融合模式可能是大势所趋。“钱大妈”模式的成功,对于未来社区食堂、社区为老服务的商业创新,都有可借鉴的价值。比如社区服务融合模式可实现在同一个客群中的资源共享,家政产业融合模式可实现家政、养老、育幼等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降低经营成本,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说到底,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的创业,同样也适合银发经济创业,只是当下我们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路径。最近,上海暖心家政服务公益促进中心正在承办首届家政服务业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大赛正是面向“未来家政”而开设的,我们希望借助这一比赛,促进大学生及青年创业者在家政、养老、育幼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发掘更多新模式、新方法。(责任编辑:王婉莹)
来源:文汇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福建省贸促会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