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1日举行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齐发声,释放出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的强烈信号。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将全面增强金融普惠性,进一步提升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部分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有望先行参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将进一步强化,新三板精选层公司转板上市规则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建设将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层面和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多项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的政策。货币政策方面,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介绍,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实施更加注重增强直达性、精准性。人民银行于6月1日发布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适当提供央行资金支持,推动银行积极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截至8月末,银行已累计对157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8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3.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3月至8月,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超过3000万笔,共计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亿元。“总的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稳步恢复。”他说。
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易纲指出,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在信贷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基本金融服务已覆盖99%的人口,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6.6%。三分之二的中小微企业,数以千万计的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农户,都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政府出资或补助的各种医疗和健康保险已经覆盖全部城乡居民。但是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下一步将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既要发展大型超大型金融企业,也要培育中小型金融机构;既要有综合经营的一站式机构,也要有特色化的专业机构;引导不同类型的金融主体坚守定位,取长补短,相互竞合。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规模比例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重要抓手。下一步,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也将加快推进。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将完善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强化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完善各市场板块的差异化定位和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研究出台精选层公司转板上市相关规则,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完善私募基金差异化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公募REITs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养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将加快推进。郭树清表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同时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当前我国居民金融总资产已达到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低于一年期限。可转换为终身养老财务资源的金融资产,规模十分庞大,优势非常明显。”郭树清说,下一步,将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选择条件较好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参与,探索养老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在金融加码服务实体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将着力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防范相关风险的发生。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指出,下一步,将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重点健全房地产金融、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影子银行以及跨境资金流动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同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策合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福建省贸促会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