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黄庄洼的“乡村之变”
伏天清晨,潮白新河畔的欢喜庄村静谧安宁。
36岁的村民陈志明早早起床,到离家不远的稻田开始忙活。跨过水沟跳上田埂,陈志明先蹲身拉起沉甸甸的一网,又伸手揽过绿油油的一把,咧嘴乐了:“螃蟹、稻苗长得都不错,秋天准能卖上好价钱。”
津门宝坻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如织,陈志明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地处宝坻黄庄洼。黄庄洼位于宝坻区东南部,潮白新河以东,蓟运河以西,是该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洼淀,盛产水稻。
地还是祖辈留下的这块地,过去,黄庄洼种植方式单一,“土里刨食”的日子并不富裕。如今立足一方稻田,以生态种养为引领、精深加工为提升、休闲观光为支撑,黄庄洼趟出了一条致富新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图景正徐徐铺展。
游客在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里参观用稻草制作的动物。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
从“守传统”到“求创新” 新模式见新效
“土地流转费,年底分红,再加上合作社工资,我一年就有六七万元,家里添了两辆车。”陈志明边在稻田里干活,边和记者聊起来,一脸满足。
然而,在陈志明的记忆里,过去的日子却并没有眼前这般欢喜。
“早期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规模小、产量低,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欢喜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学亮一语道破。
如何把“地里刨食”变成“土里掘金”?当地干部费尽脑筋集思广益: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路子!
守着好田好水,不甘落后的村民带头成立合作社,尝试稻蟹立体种养。一开始,大多数村民都对这种模式起疑,第一年响应者寥寥。
试验田当年就实现“开门红”,平均亩效益达2000多元。合作社召开分红大会,几乎全村村民都去围观,一沓一沓现金就在桌上摆着,当场分钱。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志明至今仍觉得眼热,“眼看能挣钱,村民们开始纷纷加入。”
2013年开始,合作社流转了村里全部土地,其中1700多亩地实现了稻蟹立体种养。
陈志明也将自家的十几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他到合作社打工,与两名村民一起管理一千多亩稻田,这份工作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更多依靠。
“乡亲们从靠天吃饭的农民,转型成了‘股东’和拿工资的‘产业工人’。2019年人均分红8000元和200斤大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万元。今年预计达到2.8万元,比2016年增加近万元,日子越过越美!”刘学亮掩饰不住兴奋。
“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第一个“吃螃蟹”的欢喜庄村尝到了规模化经营、立体种养的甜头后,种养模式也迅速在八门城镇,甚至宝坻区其他区域铺开。
“黄庄洼涉及宝坻区林亭口、黄庄、八门城3个镇,农业生产均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依托丰富的稻田资源,以及水系、渠道纵横等优势,这一地区大力推广的稻蟹、稻虾、稻鳅等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今年已发展到8万亩,其中示范基地2万亩,每亩稻田的效益提升了500至700元,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天津市宝坻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于学生说。
从“谋销路”到“创品牌” 新产业开新局
仅靠种养,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看天吃饭”并不容易。多元发展,势在必行。
在离欢喜庄村不远处的宝坻经济技术开发区八门城镇产业园里,米香四溢,机器正开足马力生产,一批大型的稻米深加工企业正在崛起。
在天津黄庄洼米业有限公司,厂区内一派忙碌,稻米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上,机器轰鸣。产品仓库里不同包装类型的稻米产品,整装待发,准备销往全国。
在天津鸿腾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低温冷磨石磨米生产线不停运转,企业依托当地立体种养的产业基础,采用“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连锁”的一体化模式,正努力打造水产加工冷链物流车间和中央厨房。
“依托宝坻的生态资源优势,再加上各种政策的扶持,我们发展低温冷磨石磨米生产线和水产品冷链加工生产线,种业、产供销、文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年销售额近亿元。”鸿腾集团董事长高建忠说。
“推动大型合作社等融入‘小站稻’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效益,同时不断补齐产业链条短板,现在,黄庄洼地区的稻米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卖到了高铁和飞机上,路子越走越宽。”于学生信心满满。
既要做精产品,更要做强产业,“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中心,深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推动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宝坻区八门城镇党委书记李学明又琢磨出新的发展路子。如今,以欢喜庄为中心的八门城镇田园综合体已初具规模。
不仅如此,覆盖黄庄洼片区的宝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宝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63.86万亩,计划总投资31.86亿元,将建设成为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预计到2023年总产值达到76.61亿元。”于学生说。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新生态育新机
被疫情耽误了几个月的生意,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王艳菊一颗焦虑的心终于放下。
王艳菊是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的村民,她经营的农家院是小辛码头村28个农家院里的一个。
稻田环绕,青砖灰瓦,朱红大门,走进小辛码头村,仿佛走进了“北方水乡”。
小辛码头村紧邻潮白河,拥有稻田2700多亩。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辽国运粮码头,有着“千年古渡”之称,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又脏又穷的小辛码头,一度是当地落后的代名词。“整治村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富起来。”不甘落后的村干部开始想法子。
说干就干!动工清理池塘、修路、拆除违建、禁止牲畜散养……“千年古渡”逐渐“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宝坻知名的特色旅游村。
“2012年以来,村里形成了了凡文化、稻事文化、漕运文化、农耕文化四大文化旅游主题,建起了20多个农家院,每天可以提供400名游客住宿和2000人的就餐服务。”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镇长李宝战说。
道路拓宽、广场扩建、厕所改造、房屋翻新,水乡湿地悄然成型,2018年以来,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再次拉升了小辛码头村的“颜值”,也为村里的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小辛码头村的农家院已经扩展到28家,吸纳了一批村民在农家院打工,还催生了农事体验、钓蟹等新的旅游项目。
不只小辛码头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天津市宝坻区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迅速展开,黄庄洼不少乡村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生态美了,人气旺了,产业也兴了。
依托稻田、水系以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等特色资源,黄庄洼涌现出了小辛码头等一批具有较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旅游村,这些特色旅游村也带动了周边村庄旅游业跑出了“加速度”,黄庄洼稻乡旅游集聚区也应运而生,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打卡”。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福建省贸促会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