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促商机投资信息

供需失衡 技能型人才缺口拖累产业跃迁步伐 壮大产业转型生力军仍需产学研进一步形成合力

发布时间:2020.06.17 浏览量:1235

在中国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变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产业跃迁迫切要寻找劳动力支点。而新基建进入建设期将会带动基础设施领域迎来质变,继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一代产业工人亟须在能力素养上实现整体提升。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已成为投资热点和支撑我国产业跃迁的重要基础,但技术工人群体在数量、能力上的“适配性”压力却依旧存在,技能人才结构性缺乏带来的挑战或将加剧。未来,夯实复合型技术人才壮大产业转型生力军仍需产学研进一步形成合力。

image.png

赵乃育 绘

  数字化背后的新机遇

  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新基建成为新一轮投资重点领域,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计年底缺口将达417万人。专家认为,除去广义“新基建”领域高精尖人才外,部分行业将在短期内出现产业工人新需求,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新就业与机遇。

  2019年从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孙杨在贵州数联科技有限公司入职。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对图片进行数据标注、抓取等。

  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在贵州等地,数据标注员这样的新职业应运而生。经过数据标注员识别标注的图片将会被添加相应的数据标签,最终提供给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无人驾驶、图像识别等多种产业化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张金红经过培训也成了一名标注员。这份工作让她每月能够获得3000多元的收入。“现在已经熟悉怎么操作了,这份工作考验细心和耐心。”张金红说。

  除了新职业,企业转型升级后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样旺盛。在位于德清的浙江象牌传动有限公司车间里,近年来年均投资1500多万元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生产电气传动控制元件。

  公司负责人万国芳说,近年来制造业都在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生产线用人在数量上减少,但对技术工人的能力要求在提升。“在人力端一线员工不仅需要熟悉生产工艺,还要兼具信息化流程、设备维护等复合型能力。”

  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表示,在产业转型的带动下,驻扎车间的程序员、工程师有望成为新一代产业工人队伍的核心,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

  技能型人才缺口将长期存在

  在浙江轻机实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周利君如今已经能带领学徒,熟练地操控进口数控车床,而两年前,她还只是一位流水线上的“普工”。

  近几年上线的自动化生产线,让周利君下决心开始学习自动化设备操作,掌握简单的应用外语,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到一个安稳的“新支点”。

  在中国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变升级的背景下,周利君们的选择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我国产业跃迁寻找劳动力支点的迫切性。

  产业发展加大需求,技能型人才缺口可能长期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面临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结构性短缺、青年择业意愿不强等多重挑战。

  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陈军利说:“从企业方面来看,现有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结构上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特征,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青年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

  在印染企业集中的绍兴市柯桥区,传统行业“大染缸”加速自动化、智能化节奏。

  柯桥印染协会会长、盛鑫印染董事长傅见林表示,虽然近年来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但因为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不少:进口印花设备因操作使用不当维修频率高,最终导致设备闲置;自动化调浆系统因工人操作失误致使染色出错……

  “主要问题还是产教融合度不高,大专院校毕业生难以匹配岗位需求,公司一线操作工人持续提升能力又很有限。一条自动生产线配备3、4名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在行业内都很难实现。”傅见林说。

  用人企业找不到人,技术型工人同样也陷入技能提升的尴尬。以大数据行业为例,目前数据标注、抓取录入等岗位的青年群体面临发展困境:相关培训体系尚未搭建完善,从业者只需经过短期培训即可入职。

  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姜涛表示,对技工团队而言,职业晋升同样面临阻碍。“一个刚入职的青年技工,通过岗位锻炼、职称评定等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至少需要十余年时间,培训成长通道普遍不畅,例如职称评定需要按工作年限分批次来,有名额要求,企业自主权也很有限。”

  杨金龙表示,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部分行业“人不对岗”情况有所改善,但学校培养和岗位需求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脱节”,这就需要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搭建。

  此外,待遇、前景、社会认同、工作环境等综合因素也是影响青年择业热情的老问题。“以我任教的喷漆行业为例,虽然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但毕业两年仍留在岗位的不足50%,整体来看青年群体对‘蓝领’岗位的择业热情有限,难以长期扎根提升技能。”杨金龙说。

  劳动力基础能力亟待提升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2019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100万学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除了数量上的提升外,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新基建进入建设期将会带动基础设施领域迎来质变,继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因此新一代产业工人亟须在能力素养上实现整体提升,诸如程序语言、自动化设备操作运维等将成为必备的基础能力。

  对此,浙江科技学院副教授李曙光等专家建议,要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背景下,在宏观上重新搭建能力需求体系、明确能力标准和培养方向等,并以此为指导设置具体专业、课程;同时通过“订单式”培养精准供给,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形成“二级推进”,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夯实产业工人、技术人才群体。

  李曙光说,在政策设计上,细化、明确相关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技术标准和培养方向。例如最近3年,浙江高校共新增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37个,主动撤销与社会发展对接度低、优势度不强的专业28个,科学地调整专业布局,培养社会亟须人才。

  在具体培养模式上尽可能采取“宽基础、通用性、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可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向上,重新设置基础课程,同时根据新基建结合产业需求,细分课程领域,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特色课程,提高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能力。

  杨金龙认为,新一代产业工人要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建议完善“工作一生、培训一生、记录一生”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让青年产业工人群体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激发青年群体选择技工职业的热情。

此外,姜涛还建议,国家对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培训基金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充分发挥技能人才评价主体作用。对主动参与技能提升的技术工人发放岗位补贴,有效调动技术工人学技能、钻业务、提效益的积极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福建省贸促会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